伤害不能被原谅,但这是谁的错? —— 幸惜
- xingxi chia
- 10月1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校园暴力、性侵与谋杀新闻接连上演,撕开了社会的幻觉——教育,不只是成绩与才艺,而是关于「成为人」的教养。

近期接二连三的校园与青少年刑事案件,让“教育”“管教”“家风”这些词被重新端上台面。有人指责家长太放任,有人斥责社会太冷漠。
但或许,我们都该在愤怒和恐惧之外,停下来想一想,那一些大人,也许并没有不爱,只是也活在无力里。
聪明不代表善良
我们总以为教育是让孩子更聪明、更有能力去赢得未来。可在追逐成绩、补习、才艺班的途中,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一课——教他们如何去感受他人的痛。
聪明不代表善良。我们拼命让他们成功,却忘了告诉他们,真正的“强大”是能怜悯他人、不欺负比自己弱的人。
当同理心被稀释、当情绪被压抑、当成人世界的暴戾成为孩子的日常教材,悲剧就不再只是偶然。

孩子的残忍不是天生的
他们只是学会模仿,模仿网络上的冷漠评论与嘲笑、模仿成人世界中对他人伤痛的漠视以及恶言相向、模仿一个“强者为王”的世界,他们以为那就是“现实”。
社会在教,网络在教,父母也在教。只是,教的不一定是我们希望的。
我们都不是读心的人
这不仅是“校园问题”,也不是“孩子的问题”。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该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映照。
父母的语气、媒体的叙事、公众的态度,每一分冷淡,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危险的种子。
很多时候,大人并不是不在乎,只是太忙、太累、太信任,我们都希望孩子平安、快乐,可谁能时刻察觉,一个笑容背后藏着的求救?
毕竟,我们都不是读心的人。
教育,不只是教他们成长
教育从来不只是成绩与规矩。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一个社会如何看待“人性”。
我们教孩子要懂事、要守规矩、要表现好,但很少教他们:“悲伤可以被理解,愤怒可以被说出口”。于是,他们尝试学大人压抑情绪;学会了服从才不被当作异类。
而当孤独和不安一点一点堆积,他们就用最极端的方式“被看见”。不是因为他们坏,而是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办法。

让“理解”,比悲剧来得早一点




留言